日本動漫憑什么火爆50年
日本動漫憑什么火爆50年?這個問題也是小編經常在思考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說說這件事。
慣常的說法,日本動漫的歷史,在2017年恰好滿了100歲。這一說法,源自1917年的1月,日本出現了第一部動畫作品《芋川椋三玄關番之卷》,但這只是一個發端。而真正意義上名動全球的日本動漫,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以手冢治蟲創作的《鐵臂阿童木》為標志。1952年,《鐵臂阿童木》開始連載;1963年,其變成動畫片,登上電視屏幕。隨后就是維持了長達50年的火爆,然后慢慢從高速發展走向穩定發展。能夠維持那么長時間的高速發展,這背后的原因肯定是很多人想知道的。
其實日本動漫最初也經歷過一段山寨期。如手冢治蟲、水木茂等宗師級的漫畫大師,其創造的人物形象大多能在美國漫畫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人揶揄道:水木茂創造的“火箭人”,就是超人的孿生兄弟。
不過這一現象并沒有持續多久,隨著阿童木、哆啦A夢、七龍珠、圣斗士星矢等一代接一代的國民動漫以及藤子不二雄、鳥山明、車田正美以及宮崎駿等大師的接連崛起,日本很快就跳出了山寨的圈子,完成了原創變身。
大家都知道很多日本動漫都是連載了數十年的,他們為何可以連載如此之久呢?跟它背后的商業操作是分不開的。
這里呢?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手冢治蟲—— “日本漫畫之神”。他在這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很大的。
他除了創作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動漫外,也奠定了日本動漫的制作規則:一周。漫畫,根據漫畫周刊的出版時間,一周時間繪制出足夠連載的內容;動畫,根據電視臺的播出時間,制作出一集30分鐘左右的內容。不得不說這種規定性的操作確實給日本動漫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而如何商業化,手冢治蟲也是始作俑者。為了保證低成本狀態下一周30分鐘動畫片的輸出,手冢治蟲創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動畫簡單制法:將每秒幀數從原本12幀減至8幀,簡化動畫人物口型動作,采用攝影技術表現招牌pose,用火花形狀的記號表達人物的驚奇心理等。
這種成本和更新頻率上的雙保險,讓《鐵臂阿童木》創造了40%的收視率奇跡,隨之而來的還有龐大的廣告贊助商。
創新一直是日本動漫產業的核心訴求。1979年《宇宙戰艦大和號》熱播后,高度還原的塑料模型玩具、廣播劇CD和原聲大碟等,一系列與動畫相關的衍生品,在該劇熱播后熱賣,也讓業界看到了動漫衍生品的市場空間。
隨后他們還將這些環節進行了閉環處理,成立了一個名為“制作委員會”的全產業鏈組合,所謂制作委員會,其實并不復雜。大體為:動畫廠商負責制作,電視臺負責提供檔期,廣告代理店負責招商與募集資金,三方分工明確、共享收益。
這樣的制作委員會,效能如何?以連載15年的《火影忍者》為例,除了漫畫和動畫,官方授權開發的游戲產品就將近50個,與“火影”有關的手機應用更超過1096個,其中多數都是游戲。
僅僅一個制作委員會,并不難仿效。但日本動漫產業卻從不局限于這一限制,他們特別擅長發展粉絲經濟。
長野縣立石公園、湘南海岸、屋久島、道后溫泉等經典的大熱,就在于其是《你的名字》《灌籃高手》《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等動漫作品的現實取景地,至于秋葉原商圈成為二次元粉絲必去之地,則發端于《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熱播。
2007年誕生于日本的初音未來,作為雅馬哈開發的一款音樂虛擬合成軟件Vocaloid中的一組音源庫,依靠二次元的形象和設定以及粉絲制作的龐大歌曲庫,僅在2012年就達到4060萬日元,超過日本偶像團體AKB48中排名第一的偶像前田敦子,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虛擬偶像。
2015年上架的游戲《刀劍亂舞》以及其動畫、舞臺劇,讓一向門可羅雀的刀劍美術館變得人滿為患,并讓傳統鑄刀業找到了新的增長點。
2017年,日本機器人開發公司Gatebox旗下的實驗室推出了“次元渡航局”服務,幫助二次元愛好者“跨越次元”與喜愛的二次元角色結婚。此前,該公司還推出過一款話題性產品:二次元妻子,一款全息投影的二次元智能管家。
2018年,大日本印刷推出一項人工智能服務,可使用自主開發的能自動識別漫畫內容,用10秒就能對一格漫畫進行上色的AI,讓黑白漫畫彩色化……
可以說日本動漫一路走來都在創新,不同的時代與不同的時代優勢相結合,一直引領著動漫行業朝著有趣、新穎的方向發展。這也讓日本成為當之無謂的動漫帝國!